解決大學生就業難 找不到工作先預支工資
|
|
|
孔保羅
中國目前對大學生所采取的保障沿襲了西方的模式。如果繼續采用這一模式,大學生的生活與就業問題很難從根本上解決。如果突破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的樊籬,讓大學生以未來的收入實施自我就業保障,則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及其保障問題。
筆者所倡導的所謂大學生就業“直通車”是指:
a.社會保障體系按照就業市場的工資標準預支未來的工資給大學生,一直到他們畢業、找到工作為止。
b.學生畢業、找到工作形成還款能力后,再逐步償還所預支的工資及其全部利息。
c.如果發生意外導致工作能力的喪失,可以豁免;如果找到工作之后又失去了,可以暫緩償還,直到找到新的工作、形成還款能力之后再繼續償還。
大學生就業“直通車”不僅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,更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及其家庭目前的收入狀況。所以它完全符合學生及其家庭的根本利益。
大學生真的找不到工作嗎?
或許有人會對預支工資給大學生表示質疑,因為大學生畢業后不一定可以找到工作。不錯,如果大學生在畢業之后找不到工作,則預支工資給大學生將會引起災難。不過這還有一個前提,即大學生永遠找不到工作,而不是暫時找不到工作。可是所謂大學生找不到工作都是暫時的,而不是永遠的,除非發生意外,導致工作能力的喪失。
為什么會出現找不到工作的現象?原因非常簡單:大學生需要一份適合的工作,而并不僅僅是一份工作。要找到適合的工作,需要一個過程,而且這一過程因種種原因而長短不一。如果尋找適合工作的過程較長——人們不能及時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,就會產生找不到工作的問題,也就產生找不到工作的假象。所以找不到工作是一個認識誤區。
對大學生就業情況進行考察,可以發現,就業率與時間有著必然聯系:畢業時間越久,就業率也就越高。到了次年,新大學生畢業,又會產生類似的問題。
賴賬怎么辦?
給大學生預支工資之后,他們不償還怎么辦?有些學者認為,預支工資和貸款給大學生是不現實的,國家助學貸款有一些學生不還貸就是證明。其實這也是一種認識誤區。
賴賬有兩種不同的情況:
a)沒有能力償還,因此不得不賴賬;
b)具有償還能力,但是為了牟取非分的利益而賴賬。
就后者而言,它的成立必須具備以下的條件:
1)可以賴掉不應該賴掉的賬。
2)賴賬不至于導致更大的損失。
如果賴賬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損失,則任何人都不會在有能力償還的情況下賴賬。可見賴賬不賴賬并不是一個誠信問題,而是一個需要不需要賴賬和能否賴掉賬的問題。
社會保障體系預支工資給大學生,則上述賴賬的基礎和條件都不存在。
a)任何社會保障體系都是由一個收費體系和一個付費體系組成的系統,這一系統可以也完全應該覆蓋每一個社會成員,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離開社會保障體系,因為任何社會成員都離不開社會保障體系的保障——可以離開社會保障的社會成員也無需社會保障體系的保障。
b)如果大學生賴賬,社會保障體系的追索成本極低。
更為重要的是,大學生還款是在找到工作之后逐步還貸,如果發生意外導致工作能力喪失則可以豁免,因此大學生沒有必要賴賬。所以預支工資給大學生,并不會出現賴賬的情況。
那么會不會出現壞賬呢?比如大學生出現意外。不可否認,出現意外導致工作能力喪失的現象會出現,但它發生的概率非常低。而社會保障體系預支工資給大學生,就無需再向大學生提供救濟——無需再提供低保和醫療費用救濟,這就可以節約大量的費用。其節約的費用遠遠大于大學生因意外而導致的壞賬。
拉動內需的一張牌
預支工資給大學生,將會導致一次社會消費革命——
a.它不是用目前的存款來消費,而是用未來的工資實施其教育、醫療及就業費用的自我保障——是一種超前消費。
b.預支工資給大學生可以大幅度拉動內需。目前中國高等院校的學生人數約為3000萬。
c.這種超前消費是建立在教育與醫療及就業保障基礎上的,是必需的和完全合理的自然消費,不會產生刺激經濟不當而引起的風險。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,中國多次出現基本建設戰線過長、投資規模過大高速增長現象,它破壞了國民經濟部門間、環節間的平衡和協調,造成經濟發展的大起大落。但大學生學費及預支工資所帶來的超前消費,盡管數量巨大,卻不會造成經濟過熱,這是刺激經濟帶動內需增長所難以兼顧的。
d.預支工資給大學生所帶來的超前消費卻是長期的,只要開始,年年都會重復,其數量或許有所變化,但是不會中斷。
還需要注意的是:由于大學生就業、教育以及醫療都有非常可靠的保障,民眾為子女讀大學而儲蓄就沒有必要了,這能使他們敢于用當前的儲蓄來消費。筆者估計,這種消費至少會占目前儲蓄總額的10%到20%,也就是說在2萬億元到4萬億元人民幣之間。這也是非常值得我們關注的數量——它對內需的增長也具有非常巨大的意義。
估計,預支工資給大學生,至少可以使中國經濟有兩個百分點的增長,而且這種增長是綠色GDP的增長。
不需政府出資
社會保障體系預支工資給大學生,不存在資金問題,也無需政府出資。因為大學生是預支工資,這些預支的工資及其利息會全部償還。因此社會保障體系可以也應該向金融信貸體系貸款。
這實際上也是一種互助循環保障,在這一互助循環保障模式下,大學生的暫時性困難得到了全面解決,社會保障體系本身難以承受的沉重救濟負擔也可以得到化解,金融信貸體系的流動資金困境也可以得到突破。
孔保羅 澳大利亞華裔學者
|
hello jo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